- 技術文章
污水處理技術篇: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答疑(一)
2016-11-08 09:21:39 來源: 污水處理技術篇: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答疑(一)
工業廢水排放是造成水質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,工業污水處理不達標將會引發嚴重后果。關于工業廢水有很多技術工藝,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,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了關于工業廢水處理技術50大問題總結,希望給做工業廢水的你提供幫助。
1.問:采用 CAST 工藝,污泥脫水后的混合液直接排入進水泵房,導致進水COD,SS偏高,并影響選擇池的反硝化反應,應該如何解決?
答:這是一個目前污水處理廠普遍被忽視的問題,即污泥脫水后的濾液回流至生化池后對生化處理的影響問題。由于污泥脫水前要加調質藥劑,如 PAC 和 PAM,有些藥劑有一定的毒性,污泥脫水時可隨濾液回流至生化反應池。處理這些濾液在技術上沒問題,只是成本問題,如果選用合適的污泥調質藥劑,并控制好加藥量以及脫水機的進泥量等,對前面的生化處理就不會造成大的影響。還是強調的是,污泥脫水效果取決于污泥處理工序的全過程管理,包括污泥濃縮池的管理。
2.問:“污泥泥齡”是怎樣確定的?如何來控制?究竟是用排泥量確定它,還是用其它來確定排泥量?
答:泥齡、F/M、等與其說是運行的控制參數,不如說是設計方面的參數,在工藝控制中的只是參考參數。實際運行中排泥量通常是根據MLSS值加上經驗來控制的,在SVI 相對穩定的情況下,也可用SV30來參考。
3.問:本廠用的是卡羅塞爾氧化溝工藝。有時裝置的出水氨氮比進水還高,進水TP2.5mg/L 左右,出水只有 0.2 mg/L右,曝氣機 3臺滿負荷運行。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,這是怎么回事?
答:只能根據你提供的情況來初步分析,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機物較多,反應時間不夠,有機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,此外,也可能是磷不夠,影響氨氮通過同化途徑去除的效果。
4.問:在運行過程中,氧化溝表面有一層厚厚的污泥堆積,粒徑約 1mm 左右的污泥顆粒泛黃色,時常會造成二沉池大量飄泥,污泥返白,有絮體隨出水一同流出,SV30迅速下降,處理效果喪失,堆積污泥減薄消除,周而復始,請問其成因和控制措施。
答:說明污泥已失去活性,使ESS增加。有二種可能:一是污泥自身氧化;二是污泥中毒。從你所描述的現象看,前者的可能性大,可測定一下污泥耗氧速率,以便針對性采取措施。
5.問:AB 法 A段如何控制?是從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給 A段連續回流嗎?SV30應控制在多少?控制在 5%-10%可以嗎?
答:A段的回流比應該大一些,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時間太短,雖然A段主要是吸附為主,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的,生物降解大多在沉淀池內進行,只有將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機物降解,才能恢復吸附能力。應該用MLSS來控制,在污泥沉降性能穩定時也可用SV30,要根據實際情況定,沉降比5%-10%太低。
6.問:如果一家污水廠運行一兩年處理效果沒達到較佳狀態,那是不是應該考慮重新培菌(換泥)?換泥跟開始時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樣呢?
答:不用換!如果運行條件不變,換了也會一樣的,即使你用優勢菌種投加也沒用,只能維持一段時間,重要的是控制好運行條件,如果是設計上的的問題要及時整改。
7.問:我調試的是工業廢水。工藝為:水解+厭氧+好氧池 1+好氧池 2+沉淀。由于安裝問題,曝氣池布氣不均勻(圓形曝氣頭曝氣),每個曝氣器處,均有一個類似噴泉上下翻滾(直徑 1m 左右),曝氣不均,對處理效果有多大影響?還發現曝氣區填料掛膜較少,鏡檢有大的后生動物,沒有發現其它生物,填料生物膜表面為淡黃色,曝氣區外的生物膜厚達 3cm,能給我解示一下嗎?
答:你所說的情況不能說是曝氣不均,是正常現象。還有你說生物膜不多,不知是多少?如生物膜把填料基本覆蓋就很好了,至于說曝氣區外的生物膜厚達 3cm 就是嚴重結球了,要采取措施,如用大氣量沖刷和厭氧脫膜等措施。
8.問:請問有關接觸氧化池的下例問題。
(1)接觸氧化池在放空時,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時間?
(2)當接觸氧化池處理能力下降時,要不要投加營養?
(3)對于泡沫,加煤油消泡你認為有效嗎,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?
答:三個問題回答如下:
(1)接觸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長的問題,而是要避免軟性填料曬干而板結,板結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難再伸展開,要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;
(2)接觸氧化池處理能力的下降應從多因素考慮,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,膜太厚會嚴重影響處理能力,還要注意池放空時只能緩緩放,否則掛有大量生物膜的軟性填料架會倒塌或變形;
(3)化學性泡沫用水噴淋較有效(不能直接用水沖),我不贊同用煤油之類的方法消泡。
9.問:本廠近一周的進水、出水及生化池各數據平均如下:
進水: BOD:253 COD:810 PH:7.9
SS :286 色度 :32 倍
氨氮:28 總氮:64 總磷:6.0
出水: BOD:4.8 COD: 74 PH: 8.1
SS : 12 色度: 8 倍
氨氮:7.6 總氮:22.8 總磷:1.02
生化池:MLSS:4200 MLVSS:2340 SV % :47.2
污泥指數:118.9 泥齡是35天
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,目前的進水大約只有2.5萬噸/天(設計是5萬噸),80%以上是工業廢水,另有少量高濃度的垃圾滲濾液。工藝流程是:曝氣沉砂池-生化池-二沉池。沒有設置接觸池與水解池。生化池是鼓風機供氣,深水轉碟曝氣,連續進水時溶解氧達不到 1 mg/L,停止進水后溶解氧緩慢上升至 4-5mg/L 左右。進水的嚴重超標及構筑物的缺陷,導致了生化池的負荷很高,且污泥濃縮池很小(180 立方),有相當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進水泵房去。
現在碰到的問題是:
(1)二沉池在進水后經常發現有活性污泥懸浮顆粒,是靜沉時間不足還是難以沉淀?
(2)三個二沉池均發現聚集的紅蟲(水蚤),水蚤好像是處理水質好的表現,是不是因為污泥濃度高導致大量繁殖?
(3)二沉池有時發現有薄薄的一層飄泥,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,生化池曝氣不足?還是污泥回流不及時?
(4)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類滋生,有什么方法克服?
(5)我認為污泥已老化嚴重,要將 MLSS 控低為 3000-3500 之間或更低些,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,降低泥齡,這樣生化出規池的耐沖擊性會不會下降?出水水質會不會上揚?
答:污泥是有些老化,但不算很嚴重,泥齡已達35天,按此推算,污泥負荷不到0.03。控制目前污泥濃度的 2/3 就足夠了,應該逐漸減少污泥濃度,水蚤對出水沒影響,分析取樣時不要取到水蚤。還要注意沉淀池泥層控制,二沉池三角堰板上青苔和藻類只能人工清除。
新發布